返回>第四〇七章 先条件,后结果(第1/2页)  大宋之重铸山河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    几位前线权贵将领联名建议,局势也确实堪忧,金国皇帝完全吴乞买不得不答应。

    和谈!

    使臣已经从会宁府出发,携带国书南下,前往临安府。

    消息则先一步通知宋国,临安朝堂,江南民间,全都因此炸开了锅。

    金国要议和!

    在很宋人看来,金贼此时提出议和,应该是——求和。

    是战场上失利之后,不得已之举。

    金国竟然首次向大宋低头,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,说起来倒确实让人高兴。

    只是

    岂能金贼说战便战,言和即和?

    而今战局是宋军占据上风,北伐势头一片大好,为何要答允金贼所请?

    拒绝!

    朝堂上不少人的态度是拒绝,趁着关中、荆襄的大好局势,一鼓作气,彻底击溃金贼,收复两京。

    朝中部分官员持此态度,临安太学的书生们也纷纷附和,群情激奋,都嚷着还我河山,收复疆土。

    拒绝和谈,主战风潮一时成为主流。

    但当有消息从淮南传来,金国提出,有意主动归还陕西路、京东、靖西等黄河以南土地。

    此消息一出,朝野风向顿时一变,有不少开始转变态度支持和谈。

    理由很简单,可以兵不血刃收复失地,何必非要动刀兵呢?何必耗费将士鲜血生命,以及无数钱粮呢?

    这不是吃饱了撑着吗?

    主战派则不以为然,徐驸马已经快要彻底收复陕西路,哪里是金国主动归还?

    至于黄河以南,照这个势头,也可以一鼓作气收复,金国此时提出归还,实乃缓兵之计,拖延难得大好的北伐形势。

    何况金国嘴上说归还,万一到时候赖账呢?

    盟约这种东西,说白了就是一张废纸,不遵守你能奈何?

    到最后还不是要动刀兵,昔年刘备借荆州不就是如此嘛,有借无还,最终还不得吕蒙白衣渡江,杀关羽而夺之。

    刘备那等满嘴仁义之士尚且如此,金国虎狼之辈岂可轻信?

    再说了,自古以来,两国交战侵略土地,若非战败被迫割地,哪里有主动归还的先例?

    金国虚妄之言,鬼话连篇,不过就是缓兵之计罢了!

    现如今北伐大军正兵锋正盛,且不可因此拖延,坐失良机。

    “收复山河国土在此一举,岂可半途而废?”

    朝堂之上,以枢密使赵鼎为主,坚决主战。

    也有不同声音表示反对,眼下战局好似对大宋有利,但谁能保证接下来会怎样?

    北伐是长久之计,岂能因一时得失决定策略?

    纵观过去多年,宋金交战败多胜少,不能因为最近几场带有侥幸因素的胜利,就这般狂妄自大,贸然行事。

    虽说徐驸马在关中大胜,但是荆襄岳飞却迟迟没有进展,淮水沿岸则完全是被动防御。

    金国若完全放弃关中,三路大军聚集于中原,徐还与岳飞联手,就一定能夺回来吗?

    胜败未知,后果难料。

    即便战胜,想必也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伤亡与代价,中原之地也免不了生灵涂炭,成为焦土。

    说到底,损失的都是大宋,何苦来哉?

    因此而拒绝和谈,不要金国拱手送还之地,实属不智之举。

    若是战败,后果就更不敢设想了。

    徐还与岳飞乃是大宋最重要的两路主力,若是折损在中原,北伐将彻底无望。

    若金军趁势反扑,淮南、江南复有危机,建炎三年,天子逃奔海岛的经历,谁也不想有第二次。

    不可舍本逐末,因小失大。

    见好就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