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>第二六八章 殿中童子谁储君(第1/2页)  大宋之重铸山河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    猜疑归猜疑,没有证据,甚至没有具体指向,徐还自然也就没多说。

    审讯结果,以及案情进展由康允之向赵构奏报。临安周边也都加强了防御,尽量追捕漏网之鱼。

    徐还就此回府而去,不再多问,新婚燕尔,与柔福帝姬自是如胶似漆。

    直到八月十五,参加完当日的大朝会后,徐还匆匆回府,与柔福帝姬一道再次赶往皇宫。

    婚后本就有回门之说,恰好又是中秋佳节,宫中要举行皇族家宴,福国长公主与驸马自然是要出席的。

    南宋皇宫的建筑布置基本是复制东京皇宫,故而家宴按照惯例设在升平楼,御湖旁的一处建筑。

    临湖赏月自是美不胜收,不过这只是皇帝后妃们的福利。徐还与柔福帝姬只能参加午后的宴会,赶在宫门下钥之前必须得离开。

    赶到升平楼的时候,徐还才发现今日的家宴规模有点大,准确说这个“家”字的范围比较大。

    大抵是觉得皇室凋零,气氛冷清,难有团圆之意,赵构的家宴还邀请了一些赵氏宗室。

    不要意外,靖康之变虽然赵氏皇族被一网打尽,掳去了五国城,但那主要是太宗一脉的近支皇族。

    太祖赵匡胤驾崩后,兄终弟及由太宗赵光义继位,而后传其子孙。太祖亲子赵德昭、赵德芳未能继位,且英年早逝,但都留下了子嗣。

    不过太祖一系的子孙从此远离皇位,成为“远支宗室。然也正是因此,太祖子孙因祸得福,很多人在靖康之变中得以幸免。

    有的尚且流落民间,甚至以耕种为生,生活困顿;但也有一些本就在朝中担任官职,或者有一定地位,而今全都追随圣驾来了临安。

    所谓皇室一家亲,不管赵构怎么想,做做姿态总是要的,同时也有些许政治考虑。

    承平之时,皇帝往往会防着自家亲族,唯恐出现阴谋夺位,祸起萧墙。但开国之初或是危难之时,皇族往往有拱卫社稷的作用。

    靖康之变后,皇室凋零,赵构光杆司令一个,少不得看文臣武将,贵族士大夫们的脸色,心里难免不舒服。

    故而有提拔几个皇族子弟,壮大皇室声威的想法,赵构将柔福帝姬嫁给徐还,就有类似考虑。

    而今随着诸多太祖子孙赶到临安,赵构便想趁中秋佳节,举办一场所谓的“家宴”。

    当然了,而今流落民间的太祖子孙众多,恐有千百人之多,能入宫家宴的却寥寥几人,说起来主要是三家。

    庆国公赵令譮、秉义郎赵子彦、房国公赵令稼,前两家是太祖四子赵德芳子孙,后一家则是太祖长子赵德昭一脉。

    赵令譮与赵令稼乃是太祖五世孙,与宋徽宗同辈,乃是赵构的族叔,故而抬举封了国公。当然了,只是徒有虚名的闲散爵位。

    两人都约莫四十来岁,分别带着儿孙前来。至于赵子彦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,携有孕在身的夫人而来。

    当柔福帝姬与徐还到来之时,这几位纷纷上前见礼。

    虽说他们是赵姓宗室,但君臣有别,他们仍旧需要向长公主与驸马见礼。更何况他们只是闲散宗室,而徐还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,天子宠臣,高下立判。

    “拜见长公主、驸马!”

    “各位叔伯兄弟免礼!”柔福帝姬连忙还礼,徐还则拱手还礼。

    “长公主与驸马新婚大喜,老夫再次恭贺。”赵令譮再次欠身道贺。

    “多谢公爷!”徐还道谢,低头瞧见两个虎头虎脑的孩子左顾右盼,正好奇打量自己。

    赵令譮与赵令稼当即笑道:“此为老夫的孙子,奉太后之命带入宫中请安,若是有福气,将来陪太子殿下一道读书。”

    太子读书,选宗室子弟伴读,这倒是不奇怪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