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六六九章 谁为亚献?(第1/2页)  大宋之重铸山河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    在众多臣子眼中,太上皇固然无比尊贵,但今日真正的主角是高阳郡王徐还。如今早已不是十年前,太上皇只是徒有虚名,大宋的半壁江山实际掌握在徐还手中。也许过去他不得不臣服临安,但今日之后,已经完全可以分庭抗礼,甚至犹在其上。至于将来,这天下姓甚名谁可就难说了。变革,或许就在今日。有人欢喜,有人期待,有人不安,也有人握紧了拳头。那厢礼仪已经到位,三牲与各色祭品已经准备妥当,祭礼即将正式开始。一个问题出现了,太上皇主祭首献没有问题,可是谁来亚献呢?礼,在封建时代的意义非同小可。封禅与祭祀之时的主献,亚献更是重中之重。众所周知,唐高宗李治封禅泰山,皇后武氏亚献,由此开始走向权力核心,最终武周代替李唐,险些有亡国之祸。依照礼法,皇帝首献,亚献之人必为王朝二号人物,一般是太子,抑或众望所归的皇子或亲王。如今这个场合,太上皇首献,那么何人亚献呢?按理说最合适的人选是皇帝赵构,可是他远在临安,而眼前爵位最高之人无疑是高阳郡王徐还。问题是徐还虽为驸马,却是异姓王,在这个讲究礼法和血脉的年代,这是个重大问题,不过在场之人大都默认了。这个时候,没有人愿意强出头,自寻死路。甚至有不少人觉得,高阳郡王亚献是众望所归,甚至是件大好事。毕竟祭祀的是大宋太祖,赵家的列祖列宗,徐还亚献无疑表明认可,臣服赵宋,将来若是想要做什么不臣之举,无疑要背负很大道德与舆论压力,也会增加难度。故而心中对大宋仍旧怀有感情的老臣们,包括代国公赵令谦,都赞同徐还亚献。尽皆是默许,不闻不问的态度。但有人并不认同,祭陵是件大事,故而代国公代表皇帝前来的同时,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吴表臣随同前往。这位仁兄也不知是比较顽固,还是赵构的心腹,对此提出了质疑。“敢问,太上皇首献,何人亚献呢?”身为礼部侍郎,他有资格提出这个疑问,但显然不合时宜。赵令谦转身看了一眼吴表臣,眉头顿时皱起,可是话已出口,阻止已经来不及。一位负责祭祀礼仪的致仕老臣立即回应道:“自然是高阳郡王殿下。”“皇陵祭祀既是国事,亦是家事,自当由皇族献祭。高阳郡王虽为王爵,却并非赵姓皇族宗室,恐怕不合适。”吴表臣终于还是点破了所有人装聋作哑的默许的局面,顿时让现场气氛为之一紧。“话虽如此,却也可从权,高阳郡王乃是当朝驸马,亦算是半个皇族。且身份尊贵,于国有功况皇族大都随渊圣北狩,或远在临安,没有人比高阳郡王殿下更合适。”“此言谬矣!”吴表臣义正言辞道:“谁说没有更合适的人选?此间除了太上皇,亦有皇族宗亲。”“你是说”众人的目光顿时落到了代国公赵令谦身上,按道理似乎也说得过去,他姓赵,是皇族宗亲,恰好是太祖子孙,而且是皇帝赵构的代表。好像,合情合理,十分恰当。那位致仕的官员顿时有些语塞,不知该如何反驳。赵令谦本人则是涨红了脸,如果是在临安,主祭首献的是皇帝赵构,由他来亚献,绝对是莫大的殊荣,从而成为皇族中的要紧人物。可是在巩义皇陵,即便祭祀的是他的血脉先祖赵匡胤,他也不敢出头来做这个亚献。往前伸一脚,挡了徐还的路,下场会怎样?好不容易逃过一劫,岂能再自寻死路?一时间,赵令谦恨死了吴表臣,你自己找死也就罢了,何必拖累我呢?“臣虽忝为皇族宗亲,却于国无尺寸之功,何德何能附太上皇骥尾,担此亚献之责。”赵令谦很识趣地推辞了,并慷慨补充道:“适才已经言明,皇陵祭祀是皇族家事,却也是朝廷国事。既是国事,高阳郡王亚献自然合适。”推辞,然后给徐还找个台阶,皆大欢喜。然而吴表臣无不依不饶:“代国公慎言,祭礼大事,岂可这般随意”“据实而言罢了,无论如何,老夫没有亚献的资格。”赵令谦不想无论的争论,只求撇清自己。“你”吴表臣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,你也是从临安来的,代表官家,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