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六〇五章 驾到的公主,逃避的皇帝(第1/2页)  大宋之重铸山河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    临安的小雨暂时停歇,但天空依旧阴沉,萧瑟的秋风吹过,透着一阵阵悲凉。书生百姓中有不少人衣衫已经湿透,冰冷凉意在所难免,但谁也没有退避离开。前面几个人用大理寺的一块门板抬着岳飞的遗体,当先而行,身后跟着成千上万的学子百姓,浩浩荡荡朝皇宫而去。声势巨大,举城震动。很多居民站在了楼边窗口,或是夹道而立,围观究竟发生了什么?当得知岳飞不明不白地遇害之后,很多人不免感慨,甚至是潸然泪下。得知众人是前往皇宫敲登闻鼓,请官家主持公道时,许多人自发地加入了队伍。队伍越来越长,人数越来越多,临安府彻底慌了。知府康允之慌慌张张,豆大的汗珠不断从头顶滚落,身为行在知府,掌管京畿安危,如今却出了这么大的乱子。数万百姓伏阙皇城,且不是什么“好事”,如此后果,实在让人有些康允之很无奈,自己好不容易在临安知府任上熬了好几年,眼看着升迁在即,却出了这样的乱子。且不说别的,只要书生们抬着岳飞的尸体到达皇城前,他的知府就当到头了,前程是否彻底终止就要看事后龙颜大怒的程度和运气了。唉!无可奈何,康允之只得拼死下令临安府的差役们出动,前去阻拦,然后飞报政事堂。兹事体大,如何应对,唯有宰相们能定夺。果不其然,临安府的差役们拼劲全力,毫无作用,压根拦不住。也不想想,这群书生可以敢冲击大理寺,当着禁卫军的面,打死侍御史和中军统制的人,战斗力非同小可。小小临安府差役,本就有所畏惧,完全是赶鸭子上架而来,哪里敢硬扛?于是乎,书生们长龙般的队伍继续往前。康允之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,不由汗流浃背,唉声叹息,这可如何是好?好在绝望之前,政事堂那边总算有了回应,枢密使张俊调动了临安城防军出动,以维持秩序为名,封锁了周边道路。当然了,包括前往皇宫的必经之路,意图显而易见。兵卒手持刀枪弓弩,搬出了各种拒马、栅栏,挡住了所有道路,试图阻挠,延缓时间。“我等欲前去敲击登闻鼓,请官家主持公道,你等何故阻挠?”书生们义愤填膺,大声质问,更有摩拳擦掌之辈,准备和兵丁硬碰硬。如果兵丁敢于动刀枪,不惜血溅当场,完全是一副杀身成仁的架势。当然了,没有谁愿意真的去送死,他们只是笃定了兵丁不敢动手对付读书人罢了。质问虽然显得苍白,但并非全无用处。登闻鼓古来有之,朝廷容许百姓敲击,书生此举合乎礼法,若是故意阻挠,就有阻断民意上达天听之嫌。在以政事清明,开放自由闻名的大宋,这是万万不能触碰的底线,至少表面如此。否则即便是枢密使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,更何况一群兵丁。“诸位欲敲登闻鼓,奏请官家,我等岂敢阻挠只是如今人群甚众,恐有不法之徒,奸佞小人混在其中。若贸然涌至皇城之下,有人行不轨之事,该当如何?”一名将领冠冕堂皇道:“我等只是请诸位稍作减缓,让兵卒详查身份,厘清奸佞,避免生乱,还请诸位配合。”这番话似乎也合情合理,也说的客客气气,让人找不出反驳的理由。但众人心里都明白,不过是官兵的借口,想要趁此机会延缓时间。甚至借着所谓的厘清,暗中动手分割人群,抓捕领头之人,从而彻底瓦解击鼓伏阙的人群。可是,似乎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,一时间好生无奈。难不成当真要再次强行突破,发生冲突?就在这紧要的当口上,马蹄与车轮碾过积水长街的声音响起,一群骑士护卫着一辆马车到来。“长公主到。”一声唱喏之后,许多人齐刷刷回过头来。福国长公主虽只是一介女流,但在如今的临安却是人尽皆知,身份特殊。不止因为她是官家唯有的亲妹妹,高阳郡王徐还之妻,更因为那日岳家府邸前的英姿飒爽。那日长公主出面维护岳家妇孺,当场喝止罗汝楫,让其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,临安人人称道。今日,岳飞亡故的敏感时间,长公主再次出面,意欲何为呢?秦桧匆匆忙忙进宫,赵构正与两位妃嫔宴饮。得亏时间尚未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