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七百一十一章 多虑(第2/3页)  大明春色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时,一众文武便陆续走了进来,大伙儿面向御案方向叩拜行礼,有人在话里还提到了贵妃。

    此情此景不是第一次,但朱高煦隐隐嗅到了紧张的意味。

    大伙儿起身之后,解缙似乎迫不及待就了出来,道“太祖有祖训,后宫及宦官不得干政!今日君臣议政,为何贵妃会在此地?”

    众臣纷纷侧目,大多的眼神看起来、似乎在嘲弄解缙不识时务。果然鄂国公平安马上就开口道“‘伐罪之役’中,贵妃常在中军大帐,有何不可?”

    朱高煦道“这里是乾清宫,贵妃是可以来的。王贵是宦官,不也常在东暖阁?他还会去奉天殿大朝。何况贵妃并未干政,只是旁听记录朕的言语,以便教导皇子。”

    解缙听罢似乎认可了这样的解释,他又起了奏章里的主张“圣上以《荀子》中‘假物’二字定名衙署,可是要崇荀子之?大明开国以来,以理学教化天下,人心向化,国家安宁。圣上不可不察……”

    朱高煦心道国家安宁个屁,刚打完两次大规模内|战,难道这么快就忘了?

    他口上却道“今年的恩科快开了,考官们选的会试题目,不都是理学的内容?朕何时过要崇尚荀子?”

    解缙听到这里,似乎有点意外,拱手道“臣等心忧国政,故此劝诫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好言道“解学士多虑了。荀子是儒家的圣人之一,并非异|端邪|,为何不能用其典?朕借一词,为一个书院取名,此事并不能推论出,朕便要崇荀子罢?”

    解缙的神情顿时落寞了不少,他似乎憋着一股劲想与朱高煦争辩,不料朱高煦直接否认了;便如一拳打在了棉花上,解缙看起来有点难受。

    朱高煦心里也明白,儒家理学是此时的主流思想。

    理学从宋代以来就有深厚根基,大明开国之后,科举造就了大量读书士人,大多都是理学的拥护者。所以朱高煦要让解缙参与御前议政,至少要让那么庞大的士族,有直达天听的喉|舌、有在权力中|枢话的余地;在某些时候,还能让大伙儿的主张,有一个发|泄口。

    不过朱高煦的内心,确实倾向于荀子的学。比如荀子人生来就有、有恶,这样的哲学根,让治国思想有向法治倾斜的可能,而法治恰恰又是后世的主流理念……便更容易让朱高煦认同。

    荀子的学生李斯实践失败了,他的结果应该不是偶然。朱高煦在读典籍之余也在思考,古代统|治者、不选择荀子,或许就是因为实践失败。

    中国古代大一统的辽阔疆域,以及交通、制度、科技不完善,造成了法治极难实用;理学注重洗|脑以及宗族道德约束,可能更加适应时代。

    真理,可能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。

    朱高煦很有冒险精神,但是他看到了荀子的实践局限,所以才不愿意、对输面太大的事情下注。有些时候人难以内外一致,他内里倾向荀子,但对外还得宣扬朱程。

    他开口道“设假物院、下西洋,只是办一些实事,与甚么学没有关系。诸位不必太过紧张了。”

    齐泰与夏元吉好像对视了一眼,这俩人是咋搞在一起的?

    片刻之后,大伙儿便纷纷拜道“圣上英明!”

    朱高煦又道“世人都在相互交流、学习,这是完善自己的好办法。匈奴的法子好,赵王便胡服骑射;咱们造出了火|药、罗盘、纸张、印刷,别个也学去了。我朝为何要拒绝对外交流呢?这是常识,无关圣人学。故步自封,才是祸乱之源!

    咱们君臣应该励精图治,谦虚学习,扩大势力;让国家强盛,天下百姓免受饥寒之苦、知礼明道。圣人言大同盛世,仓廪殷实,路不拾遗。诸位成就大明国家,也能名载青史、成为一代名臣。”

    大伙儿纷纷附和,一起作揖。

   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