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七百一十章 隐晦的王霸墨(第2/3页)  大明春色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情严肃起来,他看了一眼书房门外,沉声道“这件事上,我倒觉得解缙的言论有些道理,若圣上无意于荀子之,又何必用典?”

    夏元吉没吭声。

    齐泰又道“汉朝独尊儒术之前,汉宣帝有句话汉家自有制度,以霸王道杂之,奈何纯任德教,用周政乎?

    我担心圣上之政,也是如此。以守御司南署这个正三品衙门看来,圣上不仅有荀子之意,还隐隐行墨家之事,这不就是诸子百家、杂之吗?

    可那李斯学荀子不精,杂用法家,以至秦政不可收拾,便是前车之鉴。宋代理学之后,人心大统,更可保国家长治久安。

    我觉得下西洋之事,劝不住圣上。不过荀子之,我等理应劝诫。”

    夏元吉沉吟不已,他与解缙的想法完全不同,甚至与齐泰也似乎不一样。过了一会儿,他便不动声色地道“兵部崇《孙子兵法》,兵家也是诸子百家之一。”

    齐泰道“可总得有一样,来统驭世人之心。有现成的宋代理学治国经验,为何弃之不用?”

    夏元吉点头称是。

    齐泰接着道“圣上文治武功,武功之盛、仁德之厚,冠绝诸王。治火器、下西洋之事,并未与臣子商议,可见此事势不可挡。我等不能反对下西洋,而应旁敲侧击、据理劝诫,提醒圣上此中有祸乱之源。你我方不愧为忠臣矣。”

    夏元吉听齐泰爱读《中庸》,听罢此番辞、果然如此,简直是不偏不倚,十分识大体。

    “齐部堂之言,恐怕是此事最好的主张了。”夏元吉开始尽量与齐泰达成共识。

    这只是妥协的结果。

    因为夏元吉与齐泰的想法是不一样的。大明朝的几个皇帝,都看上了夏元吉的理财事,无论谁登基、都会把他从家里拖出来,不管他愿不愿意投降,先将户部尚书的帽子盖在他头上再。于是入仕多年之后,夏元吉的哲理思想,已经从根上有所动摇。

    君臣们对他的气节、思想根不在乎,只想让他搞钱。成年累月之后,夏元吉好像也对理学不怎么在乎了,圣上崇王霸之也好、喜墨子也罢,他都是无所谓的。

    只不过夏元吉预感,下西洋兴海贸,朝廷的财政方略,可能会渐渐向宋代的财政法子倾向。而夏元吉不是精通一切,他可能会面临对新事的不熟悉,怕他这个户部尚书的官当不好,所以心中隐隐不安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,门口来了个人,抱拳鞠躬道“禀堂尊,宫中太监王贵求见。”

    齐泰道“迎他到大堂,我随后便到。”

    来人拜道“遵命。”

    齐泰转头看了一眼夏元吉。

    夏元吉道“我不便多留,这就与齐部堂一道出去、与王公公见个面,告辞回去了。”

    齐泰点头道“也好,恕我不留夏部堂。”

    兵部衙署门口,每天都有锦衣卫的坐班,正大光明地监视诸衙。夏元吉走大门进来,他的行踪肯定会记录在锦衣卫的卷宗上,所以对宫中太监也没甚么好回避的。

    二人一起走到大堂上,看见王贵已经到了。

    王贵满脸堆笑,十分恭敬客气地抱着拂尘道“咱家见过齐部堂、夏部堂。”

    夏元吉与齐泰也拱手回礼,寒暄了一句。

    王贵笑道“皇爷在乾清宫东暖阁,召见大臣议事。诸位尚书大人,咱家得亲自来请。夏部堂竟在这里,咱家倒可以少跑一趟了。”

    齐泰道“臣等遵旨,随后便去东暖阁。”夏元吉也点头附和。

    王贵道“午门有内官,二位大人先去。咱家还得去别处哩,告辞告辞。”

    两个大臣执礼道别,齐泰喊道“来人,送客!”

    夏元吉与齐泰对视一眼。如此倒不用分别了,干脆一起去宫中。齐泰道“夏部堂,请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