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四百三十五章 太原局面(三)(第1/3页)  大隋秦王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    河原高炉每天生产的良铁已经超过了万斤,单此一项,让郡守府每日的进项就接近了两千贯。

    与京城的右军烟花厂一样,河原钢铁厂也是非常赚钱的。

    这很是让掌管郡守府账目的小鸾长舒了口气,同时又眉开眼笑。

    河原建设几乎花光了他们从秦王府带来的所有钱,尤其是第二座、第三座高炉的建造,花费靡多,差点把小鸾愁坏了。

    张灵姝进了秦王府之后,没有接管所有的王府事务,依然将账目管理的任务交给了小鸾,虽然她自己也会算学,而且还相当精通。

    这是一种信任,同时也是一种智慧。

    在很多类似的事情上,张灵姝都表现得非常大气成熟,让杨浩完全可以放下心来。

    大隋铁器不算昂贵,普通的生铁大约合一贯钱十斤,而河原出产的良铁,品质自然在普通生铁之上,是可以直接锻造兵器的,价格比普通生铁贵了几分。

    每日产如此多的良铁,河原还没有足够多的工匠将良铁全部锻造成兵器或日常铁器,因此,杨浩也乐于跟太原城诸世家买卖生铁。

    至于世家们买去了做什么,杨浩是不管的,只要他们不与突厥人、高句丽人交易铁器,不但杨浩管不着,就算是朝廷也不会有任何n。这些世家从河原买铁之后,除了造铁器自给自足之外,也有一些世家开始往太原郡以外贩卖,即使算上不菲的运输费用,仍然有利可图。

    崔长芳在河原越发如鱼得水,不管是天工院管理、还是人员调度,都处理的井井有条。

    要不是因为人力因素,崔长芳巴不得建议杨浩再兴建几座高炉。

    河原高炉炼铁已成规模,但是基本上所有的作业都是依靠人力,机械化程度很低,效率自然没法与现代工业相比,这是制约河原发展的最关键**颈。说到这个,倒是开山采矿已经越来越多使用,节省了许多人力。杨浩在天工院里下设了一个局,暂时由崔长芳全权负责,挑选忠诚之士,专门从事生产,以满足开采煤炭和铁矿的需求。

    杨浩也没有好的办法,只能等待着蒸汽机的改良。

    孙行是国子寺博士,在大兴城还要待到春闱结束,然后正式辞去博士之职,与参加完科举的房英和长孙无忌等人一同赶赴太原。

    “算着日子,如果顺利的话,孙行他们估计已经在路上了。”杨浩默默想着。

    得益于河原的收益,杨浩终于能放开手脚去组建郡兵。

    太原郡凡十五县,每县都有军府机构,负责府兵的训练和征召。府兵们农闲训练、战时出征,除去正在十六卫中服役的府兵,能够n的人数并不多。

    这也是半个月时间才征召了三千名新兵的主要原因。

    当然了,郡守府征召郡兵,并不只是局限于府兵,普通人家子弟也可以n,但收效不大,总共只募集了三千多人,离着要征召数万人的目标,相去甚远。

    杨浩命穆离和慕容长玉照常对新兵进行分营训练。

    新兵营地在太原城外,临近悬瓮山,依晋水而设。

    三千人的营地并不是很大,当身为河东总管的长孙晟把军职遴选办法公布出来的时候,整片营地先是一片安静,然后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。

    这副情景却是让长孙晟大为震惊。

    将士的反应都是最真实的,无论朝堂上有多少争议,世家们如何反对,眼前这三千儿郎,他们的的呼声证明了杨浩的做法毫无疑问是得人心的。至于此中的对与错、是与非,则要看你是站在什么位置和角度去看的。

    长孙晟叹了口气,然后公布了另一个消息从即日起,无论是军户出身、还是普通家户出身的郡兵,全部享受每人每月一贯钱的农时补贴。

    听到这个消息,营地里爆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