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婚之际(2)(第1/3页)  锦衣卫创始人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    言谈之间,甚至是透过朱元璋细微之处的表情,刘伯温都感觉出了一丝疏远之意。

    按照朱元璋的话说,接下来还有军情大事需要商议,而且在刚刚进门之时,他也声称是要留下李善长与王小十等人商议大事。进门之后,更是吩咐人摆酒。可现在,虽然朱元璋对待王小十仍旧热情,却并未留他,而是将之给打发了。

    如此,真的是因为王小十病体初愈,而不能够久坐吗?怕不是那么简单。

    刘伯温还在这里坐着。

    “刘先生,而今婺州路汤和新胜,我命让在南边务必严整军务,不给元廷以可趁之机。”

    刘伯温点头。“大帅如此安排甚为妥当。汤帅为人稳重,不单有统兵之能,更兼眼光长远。浙江一代,可算是学生的老家,各地官员多有能堪大任之士,只要汤帅能够将这些人留住,浙江必然能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。”

    “刘先生果然敏查异常,我也曾与汤和说过,让他自行任命地方官员,不需事前向我禀报。”朱元璋在这件事情上表现的很大方。

    他是真的大方吗?当然不是。若真的如此,一个不留神汤和就脱离了他的掌控,成为了“一方诸侯”。史上,朱元璋治军甚严,从来都不会如此的大权旁落。

    可而今不同了。因为王小十的到来,锦衣卫系统提前建立,朱元璋手下多了这么一个特务机构,因此对于各个驻军中的情形多有掌控,如此才敢大胆的放权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纪纲做起此事来还真是有一套,深得朱元璋的满意。

    “大帅英明。”刘伯温只能如此做答。

    “还有一事,我与善长商议了许久,却也拿不定主意。”不知是什么事,非但是难倒了朱元璋,竟然连李善长也是无法。

    “大帅请讲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道:“自宜兴之战后,徐达麾下将士修整许久,我意欲继续对隆平府用兵。而善长却觉得,此时不该贸然与张士诚再次交恶,而应该调徐达帅兵继续南下进攻临安府,一举消灭方国珍,将整个浙江一带统统紧握在手中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,学生便与大帅产生了分歧,商议了许久也没有个结果。”李善长也道。

    刘伯温问:“徐帅与汤帅是何意见?”

    “他们俩个啊!徐达嚷着要进兵隆平府,汤和嚷着要进兵临安府。总之是一句话,谁也不愿意闲着。”朱元璋道。

    徐达c汤和独立领兵,一路势如破竹,未尝一败,心性自然要高许多。而如今正逢乱世,男儿自该建功立业,他们更加是想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功勋,日后也好福荫子孙。

    刘伯温道:“如此,大帅又何须纠结。徐帅既要兵发隆平府,便准他行事。汤帅即要强攻方国珍部,就让他自行用兵,何必非要执念于哪一处?”刘伯温所说的当算是一个折中的办法,即可免除朱元璋的疑虑,又随了徐达c汤和两人的心思。

    可天下的事,哪里是这么简单就能够解决的?

    “伯温兄,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!这一年多来,镇江c常州c宜兴,婺州路,连番用兵,将士抚恤,军械折损,粮食消耗,每日何止万金。粮草倒也罢了,损毁的铠甲军械,大型的攻城器械,督造修补起来费时费力,更需大批钱财。还有阵亡将士的抚恤,有功将帅们的升赏,这些零零总总算起来,应天府的财政已然是拙荆见肘了。”

    从起义之初,朱元璋的路看似顺利,可实则却是一路“勒紧了裤腰带”前进。就算是后来到了决战陈友谅之时,朱元璋部战船稀缺。甚至于,在浙江一带强行征调了许多战船,如此的东拼西凑,才弥补了其中的不足。

    而此时,或许是因为王小十的到来,令朱元璋大业的初期十分顺利,数场大战接连,令原本的时空轨迹无形中推进了不少。如此,朱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