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三百七十一章 永福禅林(三)(第1/3页)  崇祯十三年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    永福寺普圆静院客堂内的炭火铜炉,将室内烘得暖洋洋的,还带着一丝异香。

    窗外的天空,依稀飘下了雪花。

    一窗两世界。三人围着四方矮几,盘腿而坐。一盏茶水入口,满颊清香。

    禅宗参禅,讲究清净,这样才能去除欲念。

    年轻人却总是喜热闹的。

    书生不安于室中静谧的气氛,更被屋内热气一烘,便直起身将棉大袄脱了,露出一件青色贴里。他率先打破沉默:“学生张煌言,字玄着,鄞县人,进省府赶考,借住永福寺读书。昨日在西湖中以文会友,多喝了几杯,失了体面。惭愧!惭愧!”

    听见张煌言自报家门,邱子贡心里跳了一下。

    “这个张煌言,又是一个小东林。”

    他想,正好以小见大,见见东林-复社-几社集团的本色。将来经营南直与浙江,少不了与东林、浙党打交道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邱子贡便谦顺地向张煌言拱拱手:“原来是张秀才,失敬!鄙人邱子贡,蜀地巴县人,十余年前也获了秀才功名。只是,如今这科场之路……怕此生再难入号舍奋老有一本,乃陈子龙编撰。”

    “哦!”

    “据传蜀世子得了此书,如获至宝。令书坊镌刻成印,各王庄无论大小,必置一本。蜀地今年广种甘薯,便是照了书中法子。”

    “早闻蜀地文风鼎盛,朝中高官者,蜀人亦不少。想不到这蜀世子倒还重视经世致用之学。”

    终于把张煌言的兴趣点吸引到了朱平槿身上,邱子贡心里笑了。既然要广布仁德,这个故弄玄虚总是要的。

    “这蜀世子年方十六,已是满腹经纶。其师傅蜀中名儒舒文翼曾长叹曰:此子一出,天下无儒!”

    哦?张煌言的眼睛顿时瞪圆:“天下无儒?那世子岂非状元之才?

    “那倒不是!”

    邱子贡摇摇头解释:“是说状元们不过是儒生中的佼佼者,而儒生们除了经史子集熟捻之外,其他知识知之甚少。如战阵之学、如农耕之学、如机械之学、如地理之学,如航海之学、如商贾之学、如心理之学、如……总之就是说,儒生们臣,知识结构有缺陷。

    究其原因,就是科举这根指挥棒有问题。白穷经,只为八股;学好八股,只为当官,于国计民生毫无用处。

    蜀王府招考文案,蜀地人士,无论是否儒生,一律量才录用。

    成都有个西夷和尚,本佛朗机人,因善为机械,遂被蜀世子所重。鄙人离开成都前,巧见那西夷和尚演示一个新奇的玩样儿。三根木柱交叉捆扎,形成一个三角支架。支架下垂一个圆葫芦状的物件,物件下垂吊钩,地上一个三百斤的石碾,他一人单臂便可将石碾轻松吊起!”

    “这是滑轮组,小弟在海船上见过。”张煌言想了想便道:“藩船上便有,用来吊运货物。不过他们不是用三角支架,而是用一根竖直可以旋转的立柱,以绳缆相连。立柱斜伸出吊杆,滑轮组落在吊杆之下。这样既可以从岸上吊起重物,又可以旋转吊入船舱。”

    “想不到张兄对这等机械之事也精通!”邱子贡开始对张煌言称兄道弟了,“藩船是何模样,为兄正想见识一番!”

    “那还不容易?每年风信到来,便有藩船进港装货。湖州的丝、松江的布,景德镇的瓷器,还有杭州的茶叶,流水一般往上搬运。兄台若想见识,小弟倒是可以引见。宁波府城对海,便是舟山定海卫。定海卫之侧,有岛名普陀,上有观音道场。在宁波府,我张家可是百年世家!只是……”

    “张兄可是担心科业?为兄正想劝张兄一句,这举人功名,要来何用。难道张兄果然看不穿?”邱子贡突然大声打断了张煌言的话头,“知道太仓吴伟业吴梅村否?”

    “复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